摘要
临床特征。
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的特征是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水平性、共轭性、注视依赖性的眼球震颤或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随着眼球震颤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双眼视觉与色觉是正常的,视敏度通常优于6/12。在大约15%受累的个体中可以见到头部异常姿势。眼睛结构正常,电生理研究,如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网膜电图(ERG)是正常的。受累的男性视力略低于受累的女性,然而,观察到男性与女性在眼球震颤的幅度,频率和波形方面没有差异。
诊断/检测。
诊断基于临床发现(如果可能,包括眼动力记录)和FRMD7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管理。
临床症状治疗: 屈光不正的常规治疗;矫正屈光不正的隐性眼镜也可能会抑制眼球震颤的强度。棱镜对于那些因光线会聚而减弱眼球震颤伴有双眼视力受影响的患者可能有作用。美金刚和加巴喷丁可以改善眼球震颤的强度,眼球内陷和视敏度。外科手术方法包括:水平直肌前端断腱术可促进眼球震颤的波形和视觉功能,Anderson-Kestenbaum手术,眼外肌手术可以将零区移动到主要位置以纠正异常的头部姿势。
监测: 常规检测,特别是在儿童期,以评估视力和屈光不正,斜视和/或视野不良的发展。
遗传咨询。
FIN以 X-连锁模式遗传。受影响的男性会将 致病性变异传递给他们所有的女儿,不会传递给他们的儿子。携带者女性在每次怀孕中有50%的概率将致病性变异传递给下一代。一旦在家庭中发现致病性变异,可以对有风险的女性进行携带者检测和对可能增加风险的孕妇进行产前检测。
诊断
临床诊断
当患者出现如下临床表现时应考虑诊断为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 [Thomas et al 2008]:
注意:以下临床表现通常是在对受累的个人进行检查时发现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 婴儿期出现眼球震颤(年龄≤6个月)
- 水平和共轭的眼球震颤
- 眼球震颤的幅度凝视依赖(即,与左右凝视相比,中心凝视的振幅较小)注意:
- 动眼记录有助于评估:
- 眼球震颤波形特征包括共轭性、振荡方向(快速相位)、振荡模式(摆动、跳动或双向波形)和振荡平面(水平、垂直和扭转); 和
- 波形的定量特征包括频率、振幅、黄斑凹和零点宽度(在一系列眼球异常表现中眼球震颤是最不起眼的)
- 受影响的个体通常表现为水平和共轭振荡的摆动或抖动相关的波形。在抖动波形中,慢相位的速度增大。
- 快速相位的振幅与方向可能是时间依赖的(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 [Thomas et al 2011a]
- 视力通常优于0.3 LogMAR (Snellen相当于6/12)
- 良好的双目视觉和正常的色觉
- 眼球震颤的家族史与X-连锁遗传一致
在FIN中可能发现通过会聚来抑制眼球眼球震颤。
在FIN中较少见的发现包括:
- 异常的头部姿势(15%受累的个体)
- 斜视(8%受累的个体)
在对一个患有FIN的个体进行诊断评估的过程中,正常遇到结果包括:
-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正常的虹膜色素沉着伴无虹膜透照)
- 眼底镜(正常眼底)
- 头颅MRI(正常)
- 电诊法测试
- 视网膜电图(ERG)(正常)
- 视觉诱发电位(VEPs)(正常)
分子遗传学检测
基因.FRMD7 (FERM 结构域-包含 7) (位点 NYS1)是已知变异导致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唯一基因。
临床检测
- 序列分析。 一旦怀疑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见临床 诊断) 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确认FRMD7的致病变异 [Tarpey et al 2006, Schorderet et al 2007, Self et al 2007, Zhang et al 2007a, Zhang et al 2007b, He et al 2008, Kaplan et al 2008, Pu et al 2011, Thomas et al 2011a].
Table 1.
用于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总结
用于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总结
- 1.
- 2.
该基因变异信息见Molecular Genetics。
- 3.
- 4.
- 5.
- 6.
- 5.
检测策略
先证者建立诊断. 存在婴儿眼球震颤和相对良好的视力(多数情况下优于6/12),而无其他眼部和神经系统疾病,提示诊断为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IIN)。除上述发现外,X-连锁遗传的家族史强烈提示诊断为FIN。在一些X-连锁遗传家族史中,女性也可出现眼球震颤;因此,即使是在女性出现眼球震颤的家庭中,也应考虑X-连锁遗传。
因此,在这些个体中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婴儿眼球震颤的其他原因,并确定其临床特征。检查应该评估:
- 视敏度
- 色觉
- 斜视
- 双眼视觉
- 动眼能力
- 头部姿势
此外,还应该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电诊断调查,包括:
- 裂隙灯检查
- 眼底检查
- 屈光不正的检查
- VEPs
- ERG
注意: (1) 在一些中心可以进行一些包括眼球动力的更复杂的调查。从眼动记录可以确定眼球震颤振幅和快速相位方向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诊断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需要一个扩展的固定任务。
在先证者中确定诊断。对FRMD7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以确定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诊断。首先进行序列分析。缺失/重复分析可能适用于在男性中确认序列分析检测到的缺失。
对风险家属进行携带者检测 要求已经在家族中确定致病性变异体。
注意: (1) 携带者是这种X-连锁疾病的杂合子,可能会出现与该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2) 识别女性携带者需要 (a) 已经在家族中确定致病性变异体,或 (b) 如果一个受累的男性不能用于检测,首先通过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遗传检 测,然后如果还没能确定致病性变异体,就通过缺失/重复分析方法鉴定变异体。
产前诊断和植入前遗传诊断 (PGD) 对于有风险的妊娠需要已经确定家族中的致病性变异体。
临床特征
临床描述
受影响的人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眼震;平均发病年龄为2个月。眼球震颤可以是凝视依赖的振荡或者是时间依赖的振荡(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
通过评估以下内容的眼动记录建立眼球震颤波形特征(见 图 1 和 图 2):
- 共轭
- 振荡的平面(水平、垂直和扭转)
- 振荡模式(摆动、冲击或双向波形)
- 振荡方向(快向)
- 波形的定量特征包括:
- 频率
- 振幅
- 黄斑中心凹期光动力学(黄斑中心凹期是眼睛相对静止的一段时间,图像位于黄斑中心凹上。)
- 零点宽度(在一系列眼球异常表现中眼球震颤是最不起眼的)
注意:波形的定量特征只能用眼动记录来评估
上述测量也有助于评估眼球震颤的临床严重程度。
- 通常,为了描述眼球震颤的严重程度,去测量眼球震颤的强度(振幅和频率的乘机);然而,黄斑中心凹期与视觉功能得分相关性最好。
- 黄斑中心凹期考虑了视网膜图像速度和图像相对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对于黄斑中心凹期测量的一个例子是NAFX(扩大的眼震视锐度功能),它评估上述参数的标准差和黄斑中心凹期的持续时间。
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强度、黄斑中心凹期特征和零点宽度可以提供治疗反应的客观衡量。
大量研究表明,主要的波形随年龄而变化(见表2)。在一份独特的病例报告中,眼球运动在眼球震颤发作前被描述和记录 [Gottlob 1997].
在发病时,可以看到振幅较大、频率较低的水平眼动(称为三角眼动)。这种波形模式之后是一个较小振幅的摆动或波形抖动和黄斑中心凹期形成。另一项研究报告称,前六个月的主要波形是不对称的摆振和黄斑中心凹期形成的抖动 [Hertle et al 2002].
Table 2.
婴儿眼球震颤波形如何演变:一个例子
年龄 | 波形描述 |
---|---|
5 周 1 | 没有眼球震颤 |
7 周 | 方波抖动 |
8 周 | 小摆动的眼球震颤 |
10 周 | 大的抖动形式眼球震颤 |
14 周 | 小摆动的眼球震颤 |
7-12 月 | 共轭摆动的眼球震颤 |
- 1.
该病例最初是另一项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着眼于正常的视觉发育。
在成人中,摆动波形通常与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的相关性比非-FRMD7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IIN)更强 (见se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homas et al 2008]. 注意力、焦虑、试图盯着一个物体,以及将凝视从零区移开,都会加剧这种振荡。
具有FIN的个体报告有良好的视敏度(通常优于6/12),因为眼球震颤波形在黄斑中心凹期被中断,与其他形式的婴儿眼球震颤相反,FIN不是感觉异常的结果(例如,由于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引起的视力下降) (见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仅15%受累的个体会有异常的头部姿势。如果受影响的个体有一个偏心的零区,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个异常的头部姿势。头的姿势在一些人身上可能观察到。然而,受累的个体没有报告任何肢体或躯干的震颤或任何平衡协调问题。
在一个人环境中运动产生的幻觉(振动幻视)很少在FIN患者中被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波形中存在黄斑中心凹期。然而,当受累的个体凝视一个位置眼球震颤更明显时,或者当受累的个体疲劳时,可能会发生振动幻视。
受累的女性报道的视力略好于受累的男性。然而,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观察到眼球震颤的幅度,频率和波形的显著差异。
特发性婴儿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是IIN的一种亚型,其中,快速相的方向变化随时间而改变。它可以由家族性病例和单发的病例(即,一个家庭中的单次发生)中的FRMD7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所引起。表现几乎与IIN观察到的相同,除了眼球震颤的方向。这可能是零区移动的结果。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的个体均无光动力反应。 [Thomas et al 2011a].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研究表明家系内部间表型差异显著 [Self et al 2007, Shiels et al 2007, Thomas et al 2008].
家族性特发性婴儿周期交替性眼球震颤表型主要与错义突变相关 [Thomas et al 2011a].
外显率
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在男性中识完全外显的,在女性中大约是50%的外显率;然而临床未受影响女性的眼球运动记录有时会显示出亚临床形式的眼球震颤 [Tarpey et al 2006, Thomas et al 2008]. 分析眼部运动对光动力刺激的反应,可能会发现一些临床未受影响的女性反应较差 [Thomas et al 2008].
前驱症状
FIN无前驱症状。
命名
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是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IIN)的子分类。
先天性运动眼球震颤是FIN的一个过时术语
发病率
IIN的发病率大约2:10000 [Sarvananthan et al 2009]. 因此FIN的发病率低于2:10000。
遗传相关(等位)疾病
除了本综述中讨论的表型外,暂未发现其他表型与FRMD7基因中的致病变体相关。
鉴别诊断
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的诊断可能有挑战性,因为婴儿眼球震颤的许多原因可以表现为眼球的共轭水平振荡和视力下降。
患有婴儿眼球震颤的个体在诊断为FIN之前需要被诊断为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IIN)。因此,患有婴儿眼球震颤的个体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导致婴儿眼球震颤的原因,因为IIN被认为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Hertle et al 2002]. 具有X连锁遗传家族史的IIN提示FIN,而没有家族史的IIN提示非FRMD7相关IIN。利用眼动记录可以确定眼球震颤是否有周期性成分,这提示诊断为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
非FRMD7相关IIN 以婴儿眼球震颤和视力下降为特征。它与任何其他感关病理学无关。色觉、裂隙灯检查、ERG和VEP是正常的。斜视并不常见(~10%受累的个体)。眼动记录显示共轭水平振荡伴有增加的慢相速。非FRMD7相关IIN表型与FIN相似;区分标准包括:
- 异常的头部姿势和偏心零区;
- 眼球震颤的振幅不像FIN那样凝视依赖;
- 摆动波形不像FIN那样常见。
非FRMD7相关的病因暂不明确。受影响的个体很少有眼球震颤的家族史;在极少数情况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报道 [Klein et al 1998, Kerrison et al 1999, Hoffmann et al 2004].
Kerrison et al [1999] 报道了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的大家庭。其视力范围从20/30到20/100且36%的家族成员具有斜颈。连锁分析表明应答基因可能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一个18-厘摩(cM)区间,并标记为D6S271和D6S455。这被称为NYS2位点。
Klein et al [1998] 报道了一个较小家庭(在一个2代家庭中3个受累的患者)疑似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球震颤。然而,没有男性到男性之间的遗传,连锁分析表明,其表型可能是由于受影响成员在7p11.2(NYS3)出现了共同单倍体型的结果。
Ragge et al [2003] 描述了一个额外的位点(NYS4;13q31-q33)与常染色体显性眼球震颤相关。然而其表现与之前所报道的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完全不同,因为前庭小脑的信号出现了上升性眼球震颤。
有证据表明X染色体一个额为的位点(NYS5)与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相关。 Cabot et al [1999] 报道了一个患有X连锁特发性婴儿眼球震颤的四代法国家庭。连锁分析表明,多态性标记DXS8015和DXS1003之间存在映射到Xp11.4-11.3。
白化病。 所有形式的白化病以婴儿眼球震颤为特点。患有白化病的个体眼部检查有FIN中没有的表现,包括:裂隙灯检查的虹膜透射显示虹膜色素上皮细胞色素减退明显;眼底色素减退;黄斑凹发布不良;在VEP上显示明显的视交叉轴突错排由于皮质反应的交叉不对称和初级视觉皮层异常。在所有形式的白化病中视力都比FIN差得多。 [Abadi & Bjerre 2002] 在白化病患者中,双眼视力差和斜视是常见的。
最常见的白化病形式如下:
- 眼皮肤白化病(OCA)Oculocutaneous albinism (OCA). 存在特征性眼部发现以及皮肤和毛发色素沉着减少。OCA的四种类型是OCA1(由TYR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OCA2(由OCA2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OCA3(由TYRP1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和OCA4(由SLC45A2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这四种类型的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X连锁眼白化病 是由GPR143基因变异所导致。与FIN相似之处包括正常的毛发和皮肤色素沉着以及X连锁遗传。
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S) 的特征是局部OCA、免疫缺陷和轻度出血倾向。大约85%受累的个体发展至加速期,即骨髓和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细胞浸润。患有非典型CHS的青少年和成人以及成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经典CHS儿童在成年早期会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包括认知能力低下、平衡异常和共济失调、震颤、深肌腱反射缺失、运动和感觉神经病。LYST基因,以前被称为CHS1基因,是唯一已知的变异导致CHS的基因。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全色盲,一种视锥细胞功能紊乱疾病,以视力下降、摆钟型或抖动型眼球震颤、畏光、中央小暗点、偏心固定、色觉减少或完全丧失为特征。在全色盲中,沿着对应与三个视锥细胞类别的三个色觉轴都会损害颜色识别能力:红色盲, 长波敏感视锥细胞轴(红色);绿色盲,中波敏感视锥细胞轴(绿色);蓝色盲,短波敏感视锥细胞轴(蓝色)。在全色盲中,ERG光反应缺失或者显著减弱,而暗点反应正常或者轻度异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也显示出在黄斑凹有特征性病灶伴有外核层变薄 [Thiadens et al 2010, Thomas et al 2011b]. FIN的正常色觉可以区分这两种疾病。当儿童色觉测试有困难时,可以使用ERG。CNGB3、CNGA3、GNAT2和PDE6C的致病变异是致病原因。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蓝色视锥细胞单色盲 (OMIM 303700) 是由于缺乏绿色和红色视锥细胞敏感性所导致,其特征是视力下降(虽然比色盲好),婴儿眼球震颤和畏光。明视ERG减弱,但S视锥细胞ERG保存良好。由于红色和绿色的视觉色素相关基因的致病变异所导致。遗传模式是X连锁遗传。
X连锁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CSNB) 以非进展性视网膜视力下降、暗适应不良、屈光不正、婴儿眼球震颤、斜视、正常的色觉和眼底检查等非进行性视网膜表现为特征。有两种X连锁CSNB类型:CSNB1,由NYX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CSNB2,由CACNA1F基因致病变异所导致。完全X连锁CSNB (CSNB1)患者一般报告重度夜盲症,而不完全X连锁CSNB (CSNB2)患者并全都报告重度夜盲症。Scotopic ERG显示CSNB1患者中b波严重减少(或缺失),CSNB2患者中b波减少但可测量。缺失的b波有时被称为“阴性ERG”。基于ERG研究,FIN可以与CSNB区分开。遗传模式是X连锁遗传。
Leber先天性黑蒙(LCA) 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视网膜营养不良,通常在生命的第一年出现明显症状。视觉功能通常较差,并常伴有眼球震颤、瞳孔反应迟钝或近乎消失、畏光和屈光不正。视力很少超过6/120。一个相关的发现是LCA有视觉的信号。患有LCA的个体暗视和明视ERG有明显的减弱或缺乏。根据视力测量和ERG可以区分FIN。然而由于在婴儿中测量视力可能是困难的,因此ERG测试是区分婴儿中这两种疾病的选择。已有8个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LCA被报道。遗传模式是,在多数家族以常染色体隐性模式遗传,虽然已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被报道。
其他. 儿童眼球震颤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如 无虹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 (包括 Joubert 综合征和 Bardet-Biedl 综合征), 先天的 白内障,视盘萎缩和视神经发育不良。其他综合征在婴儿期出现眼球震颤包括唐氏综合征和点头痉挛 [Gottlob 2000]。
疾病管理
初步诊断后的评估
为了评估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FIN)患者的疾病程度,以下建议:
- 评估不同凝视位置的视力 [Yang et al 2005]
- 记录眼动记录以评估眼球震颤波形:
- 振幅、频率和共轭性
- 黄斑中心凹期光动力学
- 零点宽度测量
- 在周期性交替性眼球震颤的个体中,记录周期持续时间和异常头部姿势的存在
对症治疗
光学设备
- 尽早使用隐性眼镜矫正屈光不正或者适当的屈光矫正可以明显改善视力。隐性眼镜不仅可以提供光学矫正,还可以降低眼球震颤的强度。虽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抑制眼球震颤的作用可能通过三叉神经的眼支进行,其是本体感觉通路的一部分 [Dell'Osso 2002]。
- 棱镜的使用可能对因凝视依赖眼球震颤个体的双眼视力有帮助。没有一个固定的年龄群体规定要使用棱镜;然而,棱镜通常用于成人、青少年和能够合作的儿童。
药理学。 美金刚和加巴喷丁已被报道能改善视力、眼球震颤的轻度和黄斑中心凹 [Shery et al 2006, McLean et al 2007]。
外科手术
Anderson-Kestenbaum手术包括眼外肌手术,能将零区移动至原始位置,如上所示,头部姿势异常的原因是偏移的零区。因此移动零区也就纠正了头部姿势的异常。在实践中,这一过程不仅改变扩大了零区,而且减少了眼球震颤以外的零区。异常的头部仅在15%受累的个体被发现。
临床试验评估水平直肌切断术对视功能的作用,发现了眼球震颤的波形和视觉功能有改善 [Hertle et al 2003]。
监护
定期随访,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对视力发展、屈光不正、斜视和/或弱视是必要的。
评估有风险的亲属
患者亲属患病风险的遗传咨询以及相关检测信息参见 遗传咨询 。
研究中的治疗方法
更多关于疾病临床研究信息参见 ClinicalTrials.gov 。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一个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关于遗传性疾病本质、遗传特性以及影响并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医疗决定的过程。下列段落描述遗传风险的评估以及根据家 族史和基因检测判断家族成员遗传状态。本段落描述不适用于解决患者实际面对的个人、文化或伦理问题,也不能代替专业的遗传咨询。—ED。
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以X连锁模式遗传。
家族成员患病风险
男性先证者的父母
- 受累的男性的父亲不会患有该病,也不会是致病性变异的携带者。
- 在一个有多个受累的个体的家庭,受累的男性的母亲肯定携带者。
- 如果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是唯一受累的家族成员,其母亲可能是携带者,或者受累的男性可能有新发的致病性变异,在这种情况下其母亲不是携带者。
- 当受累的男性是家族中唯一受累的个体,关于其母亲的可能性携带者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母亲的致病性变异来自母系家系祖先。
女性先证者的父母
- 具有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女性的致病性变异可能来自母亲或者父亲。
- 具有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的女性先证者可能是新发突变。新发突变所占比例未知。
男性先证者同胞
- 同胞的风险取决于先证者母亲是否为携带者。
- 如果先证者母亲携带致病变异,先证者同胞将有50%概率遗传到致病变异。男性同胞遗传到致病变异将受累;女性携带者可能有眼球震颤。
- 如果先证者母亲DNA未能检出变异,先证者同胞患病风险极低,但较普通人群高(胚系嵌合)。
女性先证者同胞
- 女性先证者同胞的风险取决于父母的遗传情况。
- 如果先证者母亲携带致病变异,先证者同胞将有50%概率遗传到致病变异。男性同胞遗传到致病变异将受累;女性携带者可能有眼球震颤。
- 如果先证者父亲一个致病性变异,那么他一定会将该致病性变异遗传给所有女儿,不会遗传给儿子。
男性先证者的子代。他一定会将该致病性变异遗传给所有女儿,不会遗传给儿子。
女性先证者的子代。 每次怀孕,杂合的女性有50%的概率将致病性变异遗传给子代,遗传到致病性变异的男性将会受累,遗传到致病性变异的女性可能会有眼球震颤。
先证者的其他家族成员。其他家族成员风险取决于先证者父母的身份,如果父母是受累的或者携带致病性变异,那么他的家族成员也可能受累。
携带者检测
对于已检出致病性变异家系的有患病风险的成员可选择携带者检测。
相关的遗传咨询问题
家庭成员
- 明确遗传患病风险的最佳时间是怀孕前。
- 建议对受累的成年或携带者提供遗传咨询(可评估子代患病风险和生育计划)。
DNA库 储存DNA(通常从白细胞中提取),以备将来使用。我们对检测技术以及对基因、等位基因变异和疾病的理解在未来将深入,受累的个体可考虑基因库。
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一旦检出致病性变异 ,在受累的家系中,产前诊断和植入前遗传诊断可予以考虑。
要求产前检查如FIN的情况并不常见。在使用产前检查方面,医学专业人员和家庭内部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考虑进行产前检查的目的是终止妊娠而不是早期诊断的情况下。虽然大多数中心认为产前检查的决定是父母的选择,但该问题仍需更多讨论。
资源
GeneReviews工作人员已经筛选了以下专科疾病和患者帮扶组织 ,注册登记能使患者及其家庭获益。 GeneReviews对该类组织提供的信息不负责,信息的筛选标准,参见此处here。
- American Nystagmus Network303-D Beltline Place#321Decatur AL 35603Email: LGlaude@nystagmus.org
- Nystagmus NetworkProvides patient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nystagmus in Europe13 Tinsley CloseNewark Nottinghamshire NG23 5BSUnited KingdomPhone: 0845 634 2630; 01636 627 004Email: info@nystagmusnet.org
- Medline Plus
分子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检测的信息和OMIM相关列表可能同其它GeneReview信息会有不同。(可能有更新原因)—ED.
Table B.
OMIM 收录FRMD7相关婴儿眼球震颤词条 (View All in OMIM)
基因结构.FRMD7 基因长度大约51kb,包含12个外显子。mRNA转录物长度为3.2kb。有关基因和蛋白质信息的详细摘要,请参Table A。
致病性变异。 超过40种不同的致病性变异已被报道 [Tarpey et al 2006, Schorderet et al 2007, Self et al 2007, Zhang et al 2007a, Zhang et al 2007b, He et al 2008, Kaplan et al 2008, Li et al 2008, Thomas et al 2011a]. 致病变异遍布整个基因,包含致病性错义、无义、剪接位点、移码缺失和插入。 Fingert et al [2010] 报道在一个有X连锁婴儿眼球震颤的三代家族,识别了一个FRMD7 基因缺失 包括外显子2,3和4。
正常 基因产物。 正常产物由714个氨基酸组成,具有B41和FERM-C两个功能域。人类胚胎脑原位杂交实验(排卵后约37天)表明,FRMD7基因的表达仅限于中脑和后脑,这两个区域已知参与眼球运动的控制。 [Tarpey et al 2006]。高分辨率时空表达研究表明,FRMD7基因在视动和前庭-眼反射弧的发育中表达 [Thomas et al 2011a]。FRMD7的亚细胞定位局限于树突中的神经原胞体、原始树突的延长和树突生长锥的前尖端 [Betts-Henderson et al 2010]。
异常 基因产物. 神经2A细胞的FRMD7的基因敲除实验表明,由于维甲酸诱导的分化,神经轴突向外增长发生了改变 [Betts-Henderson et al 2010]. 在神经2A细胞中,由c.781C>G 和 c.886G>C致病性错义突变和野生型的亚细胞定位没有差异。然而,由c.1003C>T致病性无义突变的核定位被观察到。这提示C-端可能在FRMD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中发挥作用 [Pu et al 2011]。
参考文献
文献引用
- Abadi RV, Bjerre A. Motor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ile nystagmus. Br J Ophthalmol. 2002;86:1152 - 60. [PMC free article: PMC1771304] [PubMed: 12234898]
- Betts-Henderson J, Bartesaghi S, Crosier M, Lindsay S, Chen HL, Salomoni P, Gottlob I, Nicotera P. The nystagmus-associated FRMD7 gene regulates neuronal outgrowth and development. Hum Mol Genet. 2010;19:342 - 51. [PubMed: 19892780]
- Cabot A, Rozet JM, Gerber S, Perrault I, Ducroq D, Smahi A, Souied E, Munnich A, Kaplan J. A gene for X-linked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NYS1) maps to chromosome Xp11.4-p11.3. Am J Hum Genet. 1999;64:1141 - 6. [PMC free article: PMC1377838] [PubMed: 10090899]
- Dell'Osso LF. Development of new treatments for congenital nystagmus. Ann NY Acad Sci. 2002;956:361 - 79. [PubMed: 11960819]
- Fingert JH, Roos B, Eyestone ME, Pham JD, Mellot ML, Stone E. Novel intragenic FRMD7 deletion in a pedigree with congenital X-linked nystagmus. Ophthalmic Genet. 2010;31:77 - 80. [PubMed: 20450309]
- Gottlob I. Infantile nystagmus. Development documented by eye movement recording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7;38:767 - 73. [PubMed: 9071231]
- Gottlob I. Nystagmus. Curr Opin Ophthalmol. 2000;11:330 - 5. [PubMed: 11148698]
- He X, Gu F, Wang Y, Yan J, Zhang M, Huang S, Ma X. A novel mutation in FRMD7 causing X-linked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in a large family. Mol Vis. 2008;14:56 - 60. [PMC free article: PMC2267738] [PubMed: 18246032]
- Hertle RW, Dell'Osso LF, FitzGibbon EJ, Thompson D, Yang D, Mellow SD. Horizontal rectus tenotomy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results in 10 adults. Ophthalmology. 2003;110:2097 - 105. [PubMed: 14597515]
- Hertle RW, Maldanado VK, Maybodi M, Yang D. Clinical and ocular motor analysis of the 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 in the first 6 months of life. Br J Ophthalmol. 2002;86:670 - 5. [PMC free article: PMC1771154] [PubMed: 12034691]
- Hoffmann S, Becker A, Hoerle S, Metz A, Oertel WH, Sommer N, Hemmer B.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nystagmus is not linked to 6p12, 7p11, and 15q11 in a German family. Am J Ophthalmol. 2004;138:439 - 43. [PubMed: 15364228]
- Kaplan Y, Vargel I, Kansu T, Akin B, Rohmann E, Kamaci S, Uz E, Ozcelik T, Wollnik B, Akarsu NA. Skewed X inactivation in an X linked nystagmus family resulted from a novel, p.R229G,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FRMD7 gene. Br J Ophthalmol. 2008;92:135 - 41. [PubMed: 17962394]
- Kerrison JB, Vagefi MR, Barmada MM, Maumenee IH. 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linked to Xq26-q27. Am J Hum Genet. 1999;64:600 - 7. [PMC free article: PMC1377771] [PubMed: 9973299]
- Klein C, Vieregge P, Heide W, Kemper B, Hagedorn-Greiwe M, Hagenah J, Vollmer C, Breakefield XO, Kompf D, Ozelius L. Exclusion of chromosome regions 6p12 and 15q11, but not chromosome region 7p11, in a German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nystagmus. Genomics. 1998;54:176 - 7. [PubMed: 9806847]
- Li N, Wang L, Cui L, Zhang L, Dai S, Li H, Chen X, Zhu L, Hejtmancik JF, Zhao K. Five novel mutations of the FRMD7 gene in Chinese families with X-linked infantile nystagmus. Mol Vis. 2008;14:733 - 8. [PMC free article: PMC2324116] [PubMed: 18431453]
- McLean R, Proudlock F, Thomas S, Degg C, Gottlob I. Congenital nystagmus: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uble-masked trial of memantine/gabapentin. Ann Neurol. 2007;61:130 - 8. [PubMed: 17279539]
- Pu J, Li Y, Liu Z, Yan Y, Tian J, Chen S, Zhang B.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FRMD7 in human fetal brain, and a role for F-actin. Mol Vis. 2011;17:591 - 7. [PMC free article: PMC3049738] [PubMed: 21386928]
- Ragge NK, Hartley C, Dearlove AM, Walker J, Russell-Eggitt I, Harris CM. Familial vestibulocerebellar disorder maps to chromosome 13q31-q33: a new nystagmus locus. J Med Genet. 2003;40:37 - 41. [PMC free article: PMC1735258] [PubMed: 12525540]
- Sarvananthan N, Surendran M, Roberts EO, Jain S, Thomas S, Shah N, Proudlock FA, Thompson JR, McLean RJ, Degg C, Woodruff G, Gottlob I. The prevalence of nystagmus: the Leicestershire nystagmus surve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9;50:5201 - 6. [PubMed: 19458336]
- Schorderet DF, Tiab L, Gaillard MC, Lorenz B, Klainguti G, Kerrison JB, Traboulsi EI, Munier FL. Novel mutations in FRMD7 in X-linked congenital nystagmus Mutation in brief #963 Online. Hum Mutat. 2007;28:525. [PubMed: 17397053]
- Self JE, Shawkat F, Malpas CT, Thomas NS, Harris CM, Hodgkins PR, Chen X, Trump D, Lotery AJ. Allelic variation of the FRMD7 gene in 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 Arch Ophthalmol. 2007;125:1255 - 63. [PubMed: 17846367]
- Shery T, Proudlock FA, Sarvananthan N, McLean RJ, Gottlob I. The effects of gabapentin and memantine in acquired and congenital nystagmus: a retrospective study. Br J Ophthalmol. 2006;90:839 - 43. [PMC free article: PMC1857134] [PubMed: 16556621]
- Shiels A, Bennett TM, Prince JB, Tychsen L. X-linked idiopathic infantile nystagmus associated with a missense mutation in FRMD7. Mol Vis. 2007;13:2233 - 41. [PubMed: 18087240]
- Tarpey P, Thomas S, Sarvananthan N, Mallya U, Lisgo S, Talbot CJ, Roberts EO, Awan M, Surendran M, McLean RJ, Reinecke RD, Langmann A, Lindner S, Koch M, Jain S, Woodruff G, Gale RP, Degg C, Droutsas K, Asproudis I, Zubcov AA, Pieh C, Veal CD, Machado RD, Backhouse OC, Baumber L, Constantinescu CS, Brodsky MC, Hunter DG, Hertle RW, Read RJ, Edkins S, O'Meara S, Parker A, Stevens C, Teague J, Wooster R, Futreal PA, Trembath RC, Stratton MR, Raymond FL, Gottlob I. Mutations in FRMD7, a newly identified member of the FERM family, cause X-linked idiopathic congenital nystagmus. Nat Genet. 2006;38:1242 - 4. [PMC free article: PMC2592600] [PubMed: 17013395]
- Thiadens AA, Somervuo V, van den Born LI, Roosing S, van Schooneveld MJ, Kuijpers RW, van Moll-Ramirez N, Cremers FP, Hoyng CB, Klaver CC. Progressive loss of cones in achromatopsia: an imaging study us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0;51:5952 - 7. [PubMed: 20574029]
- Thomas MG, Crosier M, Lindsay S, Kumar A, Thomas S, Araki M, Talbot CJ, McLean RJ, Surendran M, Taylor K, Leroy BP, Moore AT, Hunter DG, Hertle RW, Tarpey P, Langmann A, Lindner S, Brandner M, Gottlob I. The clin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of idiopathic infantile periodic alternating nystagmus. Brain. 2011a;134:892 - 902. [PMC free article: PMC4125620] [PubMed: 21303855]
- Thomas MG, Kumar A, Kohl S, Proudlock FA, Gottlob I. High-resolution in vivo imaging in achromatopsia. Ophthalmology. 2011b;118:882 - 7. [PubMed: 21211844]
- Thomas S, Proudlock FA, Sarvananthan N, Roberts EO, Awan M, McLean R, Surendran M, Kumar AS, Farooq SJ, Degg C, Gale RP, Reinecke RD, Woodruff G, Langmann A, Lindner S, Jain S, Tarpey P, Lucy Raymond F, Gottlob I. Pheno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diopathic infantile nystagmus with and without mutations in FRMD7. Brain. 2008;131:1259 - 67. [PubMed: 18372314]
- Yang D, Hertle RW, Hill VM, Stevens DJ. Gaze-dependent and time-restricted visual acuity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 (INS). Am J Ophthalmol. 2005;139:716 - 8. [PubMed: 15808174]
- Zhang B, Liu Z, Zhao G, Xie X, Yin X, Hu Z, Xu S, Li Q, Song F, Tian J, Luo W, Ding M, Yin J, Xia K, Xia J. Novel mutations of the FRMD7 gene in X-linked 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Mol Vis. 2007a;13:1674 - 9. [PubMed: 17893669]
- Zhang Q, Xiao X, Li S, Guo X. FRMD7 mutations in Chinese families with X-linked congenital motor nystagmus. Mol Vis. 2007b;13:1375 - 8. [PubMed: 17768376]
章节注释
致谢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Ulverscroft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Eye Research Centre for their continued support towards research into FRMD7-related infantile nystagmus.
修订记录
- 29 September 2011 (me) Comprehensive update posted live
- 12 February 2009 (me) Review posted live
- 8 October 2008 (ig) Original sub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