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临床特征。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是以整体的发育迟缓和/或智力障碍、常见的言语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发病率(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焦虑症、精神病和/或精神分裂)。其他共有的症状是发育停滞和婴儿期持续存在的喂养问题、心脏缺陷(尤其是动脉导管开放)、胃肠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和牙齿异常。至今这些发现少于50名受累的患者已报道。诊断/检测。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诊断是建立染色体芯片检测的1.6Mb杂合的缺失,大致的参考基因组位置在chr3:195998129-197623129(NCBI Build 38)。管理。
对症治疗:针对语言发育延迟进行早期发音和语言治疗;针对精细和大运动发育迟缓需要物理治疗;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规划;精神病患儿需要儿童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的照顾;喂养治疗和需要时可考虑胃造口管;龋齿的常规处理,先天的心脏缺陷,反复的耳部感染。
监测:喂养和营养、发育、认知发育和可能神经精神状态持续的评估。
亲属风险的评估:先证者的父母和年长和年轻的同胞应检测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并鼓励对发育情况(儿童)密切的评估/监测,对神经精神症状(儿童和成人)监测。遗传咨询。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尽管多数缺失是新发的,遗传到的缺失也被报道过。如果先证者鉴定有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而父母未检测出,其同胞的风险极低(<1%)但高于普遍人群,由于存在父母胚系嵌合缺失的可能性。一旦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在受累的家庭成员已确诊,高危妊娠的孕妇行产前诊断和植入前遗传诊断是可行的。
诊断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发育迟缓和/或智力障碍;但没有单一的临床特征可以与其他相似表型区分。
提示性表现
有以下临床表型应考虑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Glassford et al 2016]:
- 总体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包括语言的发育滞后
-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颜面部的轻度畸形,包括长、狭窄的面部、短人中、高鼻茎和大耳朵[Ballif et al 2008]
- 发育停滞、体重未增加、和/或婴儿期持续存在的喂养问题
- 心脏缺陷,尤其是动脉导管开发
- 胃肠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
- 牙齿的畸形
注解,在总体的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或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背景下,大多数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患者通过染色体芯片 (CMA) 检测出。
建立诊断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诊断建立在染色体3q29上1.6-Mb 杂合的缺失的检测,具代表性的是染色体芯片 (CMA)。
GeneReview中,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是指在参考基因组中大致在 chr3:195998129-197623129的位置有1.6Mb反复缺失(NCBI Build 38)。
反复发生的缺失,是在缺失区侧翼的重复片段(低拷贝重复)间的非等位同源重组介导。
注释:典型表型的显著程度和区域内缺失片段的大小,临床上不同于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见 Genetically Related Disorders)。
尽管这些候选基因(表型)在1.6-Mb反复发生的缺失的片段内,但没有一个基因其致病变异已被鉴定(见 Molecular Genetics中缺失区的候选基因)。
基因组检测方法,序列拷贝数的确定包括染色体芯片(CMA)和目标 缺失 分析。注释: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不能用常规的G带染色体分析和其他传统细胞遗传的显带分析技术。
注释:(1)多数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患者经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或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评估后行CMA检测。(2)在2005年之前,许多CMA平台没有覆盖该区域,因此无法检测到该缺失。早期的BAC陈列可检测到该反复发生的缺失;至少有14个3q29缺失的患者用该技术检测到[Ballif et al 2008]。
注释:(1)在chr3:195998129-197623129区域未被CMA检测到的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患者,不适合用目标缺失分析。(2)目标方法检测常规缺失片段的大小是不合适的。
表1.
缺失 1 | ClinGen ID 2 | 区域位置 3, 4 | 检测方法 | 检测敏感度 | |
---|---|---|---|---|---|
先证者 | 家族高危成员 | ||||
3q29的1.6-Mb 杂合的缺失 | ISCA-37443 | GRCh37/hg19 chr3:195,756,054-197,344,665 | CMA 5 | 100% | 100% |
目标缺失分析 6 | 见下标 | 100% 8 |
临床特征
临床描述。
几乎所有的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患者都有发育滞后和/或智力障碍。除此以外,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尽管有些面部畸形有显著狭长的脸、短人中、高鼻柱和大耳朵[Ballif et al 2008] –这些面部表型是不明显的和不具特征性的。
以下总结是基于 Cox & Butler [2015]的所有病历报告和3q29缺失登记中的44个患者的自我报告的全面检查 [Glassford et al 2016]。
超过一个反复发生的缺失患者已报道有以下临床表现。
第一年
- 喂养问题(64%)和体重不增加(39%)
- 黄疸(34%)
- 张力减退(34%)和反射减弱(7%)
- 呼吸窘迫(25%)(尽管可能是正常的呼吸性疾病比如呼吸道和胞病毒、副流感、流感或鼻病毒,而与缺失无关)
- 先天性心脏缺损包括动脉导管开放(12%)、室间隔缺损(5%)和肺动脉瓣狭窄(5%)
发育迟滞。发育方面的具体数据是有限的。发育一般平均延迟6到12个月(以里程碑为依据)。例如,走路一般在20个月(12个月),会说单个词语在23个月(12个月)。随后,3q29 缺失的小孩会有一系列的智力障碍,大多数有轻度到中度的ID。少于5%有严重ID。同样,3q29 缺失已报道44个只有一个患者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
学习问题
- 言语发育延迟(60%)
- 接受语言落后(33%)
- 言语性失用症(运动性言语障碍)(19%)
- 短时记忆问题(17%)
- 视觉处理缺陷(12%)
- 言语障碍症/失语症(10%)
- 听觉处理障碍(7%)
神经精神性病症 (见注解)
- 自闭症谱系障碍(26%)
- 焦虑症(19%)
- 惊恐发作(10%)
- 精神分裂症(5%-40%)
- 抑郁症(少于5%)
- 双相情感障碍(5%)
3q29 缺失的患者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神经精神障碍。比如,大约50%的3q29 缺失患者和ASD也报道了焦虑症。
至少有两个病例报告表明,精神病发病年龄比一般人群的发病年龄小;Sagar et al报道3q29 缺失的5岁男孩有精神病[Sagar et al 2013],Quintero-Rivera报道3q29 缺失的10岁女孩有精神病[Quintero-Rivera et al 2010]。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在一般人群的发病年龄是20-25岁。
注释:来自44名儿童的神经精神表型数据,其中许多尚未达到精神病表型发病风险年龄。成人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了40倍[Mulle 2015, Mulle et al 2010];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也是增加的[Clayton-Smith et al 2010]。
反复的耳部感染(32%)
胃肠道
- 幼年的喂养问题(12%),有必要时行胃造口术
- 胃食管反流疾病(39%)
- 慢性便秘(22%)
- 吞咽困难(12%)
- 食管裂孔疝(5%)
- 慢性腹泻(5%)
牙齿
- 龋齿(24%)、弱或软牙釉(19%)、牙釉质发育不全(10%)
- 牙间距异常:牙齿拥挤(24%)、宽间隔牙齿(17%)、中切牙大间隙(12%)
- 异常牙齿大小:大的(10%)、小的(7%)
- 缺牙(5%)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外显率是未知的。当缺失来自于未受影响的父母时,提示外显率高,但也不是100%。
男性和女性外显率是否不同是未知的。
系统命名法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也被称为“3q29 微缺失综合征”或“3q29 缺失综合征”。
患病率
患病率大概是1:30,000-1:40,000,基于冰岛的大样本研究,101,655患者中有3个是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 [Stefansson et al 2014]。
其他人群的患病率未知。
遗传相关疾病
3q29反复重复在文献中已报道的少于10例。至今关于3q29反复重复描述比较全面的是 Ballif et al [2008],对8个患者进行了概述,发现至少一半的患者有智力障碍、小头畸形和肥胖。
鉴别诊断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鉴别诊断范围很宽,由于可变谱和受累的患者相对常见的异常表型,包括发育迟滞、学习问题和神经精神性疾病。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所有表现,也出现在其他基因组的疾病。
管理
首诊后评估
为了明确疾病的程度以及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患者诊断的需要,以下评估应该被考虑:
- 从认知、言语和语言、运动及社交技能的综合发展评估
- 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精神病评估
- 喂养问题和营养的评估;必要时咨询儿科喂养专家
- 尽早咨询儿科牙科医生
- 婴儿先天的心脏疾病证据的评估
- 反复的中耳炎必要时咨询儿科耳鼻喉医生
- 咨询临床遗传学家和/或遗传咨询师
对症治疗
以下是合适的处理方式:
- 针对语言发育滞后进行早期言语和语言治疗
- 精细和大动作的滞后必要时行物理治疗
- 学龄儿童的个别化教育
- 儿童精神病学家对焦虑症和/或其他神经精神性症状的治疗
- ASD症状的应用行为分析和其他疗法
- 儿科喂养专家的喂养治疗(包括营养评估)或儿科行为心理专家的治疗;严重的喂养问题和持续的发育停滞可考虑置胃管
- 龋齿、先天的心脏缺陷和反复耳部感染的常规治疗
监测
持续的评估:
- 喂养和营养
- 发育里程碑
- 认知发育
- 可能存在的精神病症状
高危亲属的评估
先证者的父母或高危的年长和年轻的同胞应当检测是否存在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父母或同胞可能存在缺失,但仅仅很轻微或没有发育滞后或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是20-25岁;而轻度受累的患者仍有神经精神症状的风险,监测和临床评估是有利的。
治疗调研
查询ClinicalTrials.gov可以获得大量疾病及临床状况的临床研究信息。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的内容是向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该病的性质、遗传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基于足够背景知识,以及符合个人情况的决定。接着几个段落是涉及遗传风险评估,根据家族史和遗传学检测来确定家庭成员的遗传状态。这一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所有患者可能面临的个人、文化或伦理问题,或者企图替代遗传学专业人员的咨询工作。-作者ED
遗传方式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大多数的缺失是新发的,但也报道过遗传而来的缺失[Cox & Butler 2015]。
家属成员风险
先证者双亲
- 先证者携带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推荐基因组的检测方法评估父母。
- 双亲之一可能为 胚系嵌合或低水平体细胞嵌合,可能也包括生殖细胞系。一个病历报道过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先证者父亲是一部分体细胞嵌合且是无症状的[Petrin et al 2011]。
- 先证者同胞。先证者同胞的风险取决于双亲的遗传状态:
- 若先证者确定的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未在双亲之一中得到确认,则同胞再发风险低(<1%),但由于双亲可能存在该缺失胚系嵌合的情况,同胞再发风险比一般人群高。
- 若双亲之一存在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则每个同胞遗传该缺失的几率是50%,然而,都不可能可靠地预测每个个体的 表型。
先证者后代。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患者的后代有50%的机率遗传该缺失。然而,即使在家庭成员中,表型也千差万别[Digilio et al 2009, Li et al 2009]。
先证者其他家系成员。其他家系成员的风险取决于 先证者双亲的遗传状态:如果双亲之一存在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他或她的家系成员也可能存在该缺失。
遗传咨询相关问题
为了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高危亲属评估的信息见处置和高危亲属评估。
计划生育
- 遗传风险确定以及讨论产前检测可行性的最优时间是孕前。同样地,高危无症状家庭成员遗传状况的确定检测的决定最好也在孕前进行。
- 向可能有怀3q29反复发生的缺失患儿风险的青壮年提供遗传咨询(包括讨论后代潜在的风险和生殖选择)。
DNA银行用来储存未来可能使用的DNA(主要从白细胞中提取的)。由于方法的测试和我们对基因、等位基因变异以及疾病的理解将可能在未来得到完善,因此应该考虑建立受累的患者DNA银行。
产前检查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妊娠高风险是已知的。一旦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在受累的家庭成员中确诊,对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高危妊娠行产前检查和植入前遗传诊断是可行的。
利用明确 先证者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基因组的检测方法进行的产前检查在以下情况下可能被提供:
- 双亲之一携带该反复发生的缺失;。
- 孩子是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而双亲不携带该反复发生的缺失。这种情况下, 再发风险与父母存在胚系嵌合的可能性或其他诱发的遗传机制相关,再发风险高于一般人群(但仍<1%)。
在医学专业人员和在家庭中,产前检查的使用可能存在差异,尤其是正在考虑终止妊娠而不是早期诊断。尽管大多数中心都认为产前检查是尊重父母的选择,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合适的。
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妊娠高风险是未知的。在妊娠高风险未知的情况下,CMA分析用于检测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
注释:无论妊娠是否为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高风险的情况,产前检查结果都不能可靠地预测表型。
资源
为了该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方便,GeneReviews的员工已经选择了下述的针对该病的,或者包括其他GeneReviews疾病的患者支持组织和患者注册组织。GeneReviews不为其他组织提供的信息承担责任。选择这些组织的标准,请点击here获取详细信息。
- Chromosome Disorder Outreach (CDO)PO Box 724Boca Raton FL 33429-0724Phone: 561-395-4252 (Family Helpline)Email: info@chromodisorder.org
- Unique: The Rare Chromosome Disorder Support GroupG1 The StablesStation Road WestOxted Surrey RH8 9EEUnited KingdomPhone: +44 (0) 1883 723356Email: info@rarechromo.org; rarechromo@aol.com
- 3q29 Deletion RegistryRollin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Emory University1518 Clifton RoadAtlanta GA 30322Phone: 404-727-3042Email: jmulle@emory.edu
分子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信息及OMIM表格可能在GeneReview的某些地方有所不同:表格可能包含更多最近信息。—ED
表 A.
缺失机制。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缺失断裂点通常发生在低拷贝数(LCRs)的侧翼片段。非等位基因同源重组(NAHR)发生LCRs侧翼区错位减数分裂后的LCRS不等互换之间。这个过程可产生复发性缺失或复发性重复的配子。3q29 反复发生的缺失的断裂点位于LCRs侧翼区,提示缺失发生在NAHR。
区域内关键基因。区域内决定表型的基因目前未知。然而,一些关键基因有DLG1, FBXO45, PAK2和RNF168,这些基因都与神经发育和精神病表型有关(但未被证实)。
- DLG1在氨基羟甲基异唑丙酸的转运和神经元细胞膜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起重要作用。
- 在突触形成、轴突路径和神经元迁移中FBXO45 是所需的。
- PAK2参与介导的分子过程,如神经元的迁移、生长和脊柱的形态,也控制神经元的分化。
- RNF168 是DNA双链断裂负责修复的一部分。致病性变异导致了RIDDLE综合征,其特征是免疫缺陷和智力障碍[Stewart et al 2009]。
References
Literature Cited
- Ballif BC, Theisen A, Coppinger J, Gowans GC, Hersh JH, Madan-Khetarpal S, Schmidt KR, Tervo R, Escobar LF, Friedrich CA, McDonald M, Campbell L, Ming JE, Zackai EH, Bejjani BA, Shaffer LG. Expanding the clinical phenotype of the 3q29 microdeletion syndrom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iprocal microduplication. Mol Cytogenet. 2008;1:8. [PMC free article: PMC2408925] [PubMed: 18471269]
- Clayton-Smith J, Giblin C, Smith RA, Dunn C, Willatt L. Familial 3q29 microdeletion syndrome providing further evidence of involvement of the 3q29 region in bipolar disorder. Clin Dysmorphol. 2010;19:128鈥�32. [PubMed: 20453639]
- Cox DM, Butler MG. A clinical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3q29 microdeletion syndrome. Clin Dysmorphol. 2015;24:89鈥�94. [PMC free article: PMC5125389] [PubMed: 25714563]
- Digilio MC, Bernardini L, Mingarelli R, Capolino R, Capalbo A, Giuffrida MG, Versacci P, Novelli A, Dallapiccola B. 3q29 Microdeletion: a mental retardation disorder unassociated with a recognizable phenotype in two mother-daughter pairs. Am J Med Genet A. 2009;149A:1777鈥�81. [PubMed: 19610115]
- Glassford MR, Rosenfeld JA, Freedman AA, Zwick ME, Mulle JG., Unique Rare Chromosome Disorder Support Group. Novel features of 3q29 deletion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3q29 registry. Am J Med Genet A. 2016;170A:999鈥�1006. [PMC free article: PMC4849199] [PubMed: 26738761]
- Li F, Lisi EC, Wohler ES, Hamosh A, Batista DA. 3q29 interstitial microdeletion syndrome: an inherited case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defect and normal cognition. Eur J Med Genet. 2009;52:349鈥�52. [PubMed: 19460468]
- Mulle JG. The 3q29 deletion confers >40-fold increase in risk for schizophrenia. Mol Psychiatry. 2015;20:1028鈥�9. [PMC free article: PMC4546529] [PubMed: 26055425]
- Mulle JG, Dodd AF, McGrath JA, Wolyniec PS, Mitchell AA, Shetty AC, Sobreira NL, Valle D, Rudd MK, Satten G, Cutler DJ, Pulver AE, Warren ST. Microdeletions of 3q29 confer high risk for schizophrenia. Am J Hum Genet. 2010;87:229鈥�36. [PMC free article: PMC2917706] [PubMed: 20691406]
- Petrin AL, Daack-Hirsch S, L'Heureux J, Murray JC. A case of 3q29 microdeletion syndrome involving oral cleft inherited from a nonaffected mosaic parent: molecular analysis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11 Mar;48(2):222鈥�30. [PMC free article: PMC2964377] [PubMed: 20500065]
- Quintero-Rivera F, Sharifi-Hannauer P, Martinez-Agosto JA. Autistic and psychiatric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3q29 microdeletion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Am J Med Genet A. 2010;152A:2459鈥�67. [PubMed: 20830797]
- Sagar A, Bishop JR, Tessman DC, Guter S, Martin CL, Cook EF. Co-occurrence of autism, childhood psychosis,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 de novo 3q29 microdeletion. Am J Med Genet. 2013;161A:845鈥�9. [PMC free article: PMC3685481] [PubMed: 23443968]
- Stefansson H, Meyer-Lindenberg A, Steinberg S, Magnusdottir B, Morgen K, Arnarsdottir S, Bjornsdottir G, Walters GB, Jonsdottir GA, Doyle OM, Tost H, Grimm O, Kristjansdottir S, Snorrason H, Davidsdottir SR, Gudmundsson LJ, Jonsson GF, Stefansdottir B, Helgadottir I, Haraldsson M, Jonsdottir B, Thygesen JH, Schwarz AJ, Didriksen M, Stensbøl TB, Brammer M, Kapur S, Halldorsson JG, Hreidarsson S, Saemundsen E, Sigurdsson E, Stefansson K. CNVs conferring risk of autism or schizophrenia affect cognition in controls. Nature. 2014;505:361鈥�6. [PubMed: 24352232]
- Stewart GS, Panier S, Townsend K, Al-Hakim AK, Kolas NK, Miller ES, Nakada S, Ylanko J, Olivarius S, Mendez M, Oldreive C, Wildenhain J, Tagliaferro A, Pelletier L, Taubenheim N, Durandy A, Byrd PJ, Stankovic T, Taylor AM, Durocher D. The RIDDLE syndrome protein mediates a ubiquitin-dependent signaling cascade at sites of DNA damage. Cell. 2009;136:420鈥�34. [PubMed: 19203578]
Chapter Notes
Revision History
- 19 October 2017 (ma) Revision: additions to Clinical Descriptio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 22 September 2016 (bp) Review posted live
- 30 November 2015 (jgm) Original submission